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我校积极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合作模式,以海外引智项目助推国际科技合作。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及其他国家级、省级海外引智项目合计40项,获经费资助近2000万元。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为客座教授,更有6位外国院士被聘为学校的首席客座教授。招收了46名外籍博士后,助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海外引智项目,多渠道、多模式聘请一批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海外师资,努力构建“引智—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校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的多维合作模式。我校美籍首席客座教授先后荣获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2017年)、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8年)和中国政府友谊奖(2019年),习近平主席亲自为其颁发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从教师合作走向平台合作,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平台。与36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签署协议110余份;新增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各1个;与老挝能源矿产部能源与矿业研究院签署共建矿冶新技术和能矿工程设计研究中心谅解备忘录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迈出了建设海外联合实验室的第一步;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中德电池创新平台”和“中德蓝色采矿与矿井储能创新平台”;与东京大学合作建立“东京大学—77779193永利硅材料国际合作实验室”;建立“日本九州大学—77779193永利等离子冶金与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KUST-RMIT矿产资源利用与新能源技术国际联合中心”;与越南河内百科大学联合建设“中越磷化工合作基地”;建立了“77779193永利-泰国泰北皇家理工大学中-泰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77779193永利-纳黎萱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和研究院”、“77779193永利-清迈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和研究中心”和“中国(云南)——斯里兰卡清洁载能产业研究中心”;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和“丝绸之路”奖学金人才培养计划等,积极推进科技国际合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主承办“国际电化学能源科技与技术大会”、“国际动力工程会议”、“机电一体化和智能机器人国际会议”等高端学术论坛,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十三五期间逐步从我校教师与国外教师的个人合作,走向合作搭建科研团队、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合作,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亮点不断,多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足学科、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如与日本东京大学、芬兰奥陆大学在冶金领域,与日本京都大学在生物领域,与美国国际铜专业协会在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同时,发挥地缘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在矿产、能源领域的科技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如接受中资机构委托,在缅甸、老挝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和中缅油气管道杂散电流腐蚀与控制方案研究。另外,依托优势学科与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如国资学院、电力学院等在非洲安哥拉、尼日利亚,亚洲伊朗、南美洲玻利维亚等地开展水电站设计、地质勘探、采、选矿等领域的科技合作,环工学院与捷克、波兰开展改性生物炭的老化及环境效应等领域的合作交流项目等。
勇创佳绩,国际科技合作成果显著。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校师生与国(境)外合作伙伴联合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314篇,其中SCI收录1434篇;EI收录675篇;SCIE、SSCI、CPCI-S、CPCI-SSH、CCR-EXPANDED、IC等共收录205篇。与国(境)外排名前100的大学的团队联合发表论文总数达662篇。高水平论文是学校学术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彰显了我校师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持续提升。
积极探索,联合共建一批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承担科技部中国与斯里兰卡双边政府间合作项目,联合共建中国—斯里兰卡特色植物资源研发实验室;联合斯里兰卡科学技术部纳米技术研究院联合实施“中(滇)—斯(斯里兰卡)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项目;结合斯里兰卡特色生物资源及特殊地理环境和云南省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配套玻璃温室光伏发电系统,进行新能源技术综合利用示范;与老挝科技部生物技术与生态学研究院在老挝万象共建热带亚热带天然药物资源调查研究联合实验室;参与马来西亚兰花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繁育基地建设等。
服务辐射中心建设,国际技术转移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积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牵头示范机构,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借助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两个平台,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技术加设备的方式向国外输出,实现了科技创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真空冶金、微波冶金新技术、低品位氧化锌矿选冶联合技术等已成功转移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土耳其、伊朗等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依托马来西亚沙捞越科技大学,建立了“中—马绿色产业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实施工业大麻等生物医药技术的转移转化,推动了我省工业大麻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完成各类技术转移项目40余项,实现国际技术转移社会经济价值超百亿元。同时,学校还积极参加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项目,面向斯里兰卡、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培训、技术转移等服务工作,增进滇斯、滇老间的科技交流和技术转移工作,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促进学校创建“双一流”工作,不断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扩大和深化新一轮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实力,努力实现科技国际合作再上新台阶。
(供稿:对外合作交流处、科学技术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